20110522195642FYG4   

從小跟別人吃飯,每次認識新朋友,我都要先解釋一遍

 

我不吃蔬菜!!!什麼蔬菜都不吃!越綠的越不吃!!

 

要我歸類很簡單,海裡的蔬菜都吃(海帶)

陸地上,被歸類為蔬菜的,我只吃三種  

馬鈴薯   玉米   毛豆

沒了!就這三種,葉菜類,根莖類,有的沒有的,完完全全都不碰

 

什麼??怎麼活過來的?

是的,我真的這樣活了很多很多年

可見人體有多強大!餿水油算什麼?

 

那我平常都吃什麼?

世界上還有很多的肉!豬肉 雞肉 鴨肉 牛肉 羊肉 魚肉 海鮮!

飯,麵,冬粉米粉麵線,豆腐,雞蛋,麵包,蛋糕,各式小吃

然後還有一種“鍋邊肉”,我也是勉強吃的

至於菜肉混合的水餃,大概一個禮拜只能吞兩顆

而且只能用吞的,一咬菜味出來了,就不行了

 

最常被問的問題

我人生已經回答不下100次的問題

這樣不會便秘嗎??

關於這點我也很熱心觀察

沒有  沒有  沒有

我每天都大得很順!吃太飽還一天三次

唯一不順的時候,就是吃太少的時候

沒吃怎麼拉?

一堆女生減肥減到便秘都是正常的

有進才有出 

 

MO61  

自我有記憶起,我就不吃菜,是屬於天生的

從幼稚園,我就因為吃不完便當裡的菜

被罰搬桌子到教室門口面壁吃飯,吃完才准去玩

看著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

我只能默默坐在位子上看著剩菜落淚

某天心一狠,把菜用筷子夾起來

偷偷移到桌下

往牆壁用力一甩

 

  讓菜黏在牆壁上!! 

            讓菜黏在牆壁上!!

                    讓菜黏在牆壁上!!

 

然後就舉手說我吃完了!

現在想想真的是哪招阿

都沒想過桌子一搬回去不就被發現了嗎?

不過我不想一輩子都被困在座位上面對便當落淚

幼稚園的小朋友  是最真誠的

 

為什麼不吃菜?

 

我就是覺得很苦,異常的苦

有一股很濃的土味,像在吃土而且是有混大便的那種土

我吃到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一感覺到那味道就反胃想吐,吞都吞不下去,沒吃東西時就乾嘔

如果有吃食物就會連剛剛的也一起吐出來

而且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吐

非常淒慘

 

 

2008年

當時我在職訓局

有次校外教學,參觀有機農場

我寫了一些關於我無法吃菜的事情

有位熱心網友給了我一個詞

一個讓我活過來,恍然大悟的詞

“超級味覺者”

 

 

01-Tongue-Map-Myth-130719     

舊有的舌模型(上圖)已被推翻摟~ 所有味蕾都能辨認不同味道

只是不同部位略有差異,但是差異值相當小

 

 

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  “味覺”

[編輯]

苦是味覺中最敏感的一個,許多人將其理解為不愉快的、銳利的或者無法接受的感覺。常見包含苦味的食物和飲品包括咖啡、原味巧克力南美巴拉圭茶橘子醬苦瓜啤酒濃生啤*橄欖桔皮十字花科的許多植物、蒲公英嫩葉以及萵苣等。在金雞納樹樹洞積水中發現的奎寧也因為其苦味出名,而目前已知最苦的物質是苦度為1000的人造化合物苯甲地那銨[20],被用作厭惡劑來加入到有毒物質中以避免誤食。這是1958年研究一種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的時候,被蘇格蘭愛丁堡的麥克法倫·史密斯發現的。

研究表明,TAS2R(味覺感受器類型2)系列的感受器,例如TAS2R38是與G蛋白味導素*耦合來得到人類所嘗出苦味能力的[21][22]。他們除了通過嘗出不同的苦味配體之外,還通過感受器本身的形態(表面、單體)來獲得這種嘗出苦味的能力[23]。研究人員用兩種人造物質苯硫脲(PTC)以及丙硫氧嘧啶(PROP)來研究苦味感受器的相關基因。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兩種物質都是苦的,而對於其它一些人來所則似乎嘗不出來。而有些人則被認為是超級品嘗家*,這些人認為PTC和PROP都是極端發苦的物質。人們對這兩種物質的苦味敏感度差異來自於TAS2R38的兩種常見等位基因上[24]。對於研究遺傳學的人來說,這種品嘗苦味能力的基因差異已成為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研究領域。此外,對於研究進化論以及研究健康學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有趣的領域[19] [25],因為PTC的品嘗能力和品嘗其它眾多自然苦味化合物的能力是有關的,其中許多被認為是有毒的。而能在低閾值下品嘗出這些苦味有毒的化合物,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護機制[26] [19] [25]。植物的樹葉通常含有有毒化學物,甚至在食葉*靈長類動物中能觀測到它們喜歡吃嫩葉的傾向,這些嫩葉通常含有更高的蛋白質及較低的纖維和有毒物質[27]。在人類的世界裡有許多食物處理技術,這些技術能去除原本不宜食用的食物中的有毒物質,並讓其變得更加可口[28]。近年來,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對TAS2R族有關基因的選擇性限制被弱化的現象,與這部分基因的高突變和(或)假基因化機率有關[29]

 

超級品嘗家

超級品嘗家是那些擁有比尋常人更敏感味覺的人。通常更容易在女性中產生超級品嘗家,此外亞洲非洲人和南美人也更容易出產超級品嘗家。祖先是歐洲人的個體中,估計大約有25%的人口屬於超級品嘗家。對於這種對味道感覺被拔高現象的原因仍然是未知的,雖然可能的原因是這些人味蕾上的菌狀乳頭數目更多一些,或者至少是原因之一[39]。人們尚未搞清楚這種現象的進化優勢是什麼。在某些情況下,高味覺敏感性尤其是苦味的高敏感性,可以幫助避免誤食有毒植物而引起中毒。但是在其它環境下,這種高敏感性則縮窄了適口食物的範圍。在高能量的現代世界裡,高味覺敏感可能對其心臟有好處,因為這可以減少對脂肪的攝取不過反過來也可能因為減少對蔬菜的攝入,而增加其罹患癌症的風險。此外,這還可能是挑食導致攝入營養紊亂的一個原因。不過,挑食和超級品嘗家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混合味道——好壞結合[編輯]

鹹、甜和鮮通常是被認為能引起食慾的,苦、酸則通常被認為倒胃口的。那些引起食慾的味道驅動我們去尋找含有重要營養的食物,而倒胃口的味道則警示人們遠離可能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則可能會向大腦發出混亂的信號。其結果是一種混亂的感覺,通常嘔吐是第一個反應,因為不好的信號對於保命來說更重要。

 

 

當超級味覺者很棒嗎?

 

人生總是先苦後甘的

  

為了吃菜,我從小每天被痛打

我父母很努力的想教會我,吃得健康

有好長一段時間

從好言相勸,到我爸開始用棍棒伺候

打斷三根木棒,直到改用藤條,有彈性不容易斷了

那時候,晚餐時間

我媽會夾今天的菜量到我盤子裡,規定我一定要吃完

每天都在為了菜量討價還價,這樣已經先惹我爸不爽了

然後我會把菜擠的小小的,菜汁都擠乾

裝一碗湯,把那一小坨菜丟到舌後

趕快喝湯吞下去,沒錯,就像吃藥一樣

我爸每次看到我這樣都會怒火中燒

他不懂,在他嘴裡美味的蔬菜,一點都不苦的蔬菜

對我而言,每口都是折磨

 

baby510  

 

有時候來不及吞好,菜會散開,菜味也會一瞬間混入湯裡

充滿我嘴裡,反胃的感覺就一湧而上

我不舒服的表情,泛紅的眼眶

一臉菜真的很難吃的樣子

再再表示 我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父母是為了你好,要你吃菜不是害你

對大人而言,這是我的叛逆,我故意,我挑食

 

那段時間只要是吃晚餐,就是重復上演的戲碼

吃菜,吐,被打,躲在桌子底下哭

我已經11歲了,150幾公分高,仍是每天被打到哭

 

直到有一次

身體的反應讓我自己真真正正地相信

我就是不能吃菜!!

 

這段時間我爸為了生氣打我,都快氣出病了

 

那天又是惹爸爸不高興的一天

每次吃菜的痛苦表情都令他火大

在晚餐快結束前,我都很不想吞那天的菜量

爸爸決定逼我直接咬菜

之前雖然也有過,但我都很快宣告放棄而吐出來,然後就被痛打

那天我真真切切地好好咬了蔬菜,而且是超級深綠色的

我人就直直的坐著,菜味衝出的瞬間

我感到我的胃在抽,像是幫浦在抽水一樣的抽

幾秒間,我的嘔吐物像用噴的一樣

吐得滿桌子,桌上的盤子裡,都是我才剛剛吃下去的食物

 

這一吐,讓我全家的神經都斷了線

 

後面事情因為太可怕 我就不再詳述了...

 

最後,大概從國中開始,我父母就放棄逼我了

關於小時候的事情,痛苦到記憶都剩碎片了...

雖然從不曾發覺,但內心深處卻刻下深深的傷痕

我嚴重到看到綠色都反感,吃到脆的食物就反胃

(連餅乾都無法下咽)

當然  現在好非常非常多了

 

其實父母只是想盡責而已

我花了好多好多年才想通,因為活在不被人瞭解的世界裡

是孤獨的,只會覺得為什麼父母要一直逼我?

無法理解吃菜到底對我有什麼好?

 

已經無數次被朋友,師長,路人,苦苦勸着要吃菜

從念我不健康,廚師追出來罵我不加菜的炒麵要怎麼煮?

有人笑我父母從小沒教好我,到酸我,攻擊我等等...

 

無知才是最可怕的

 

為什麼不吃菜?

我總是不太解釋,笑笑帶過

要是我說菜苦,就容易換來爭論

菜哪會苦?明明就很甜阿!!

 

不要以自己以為的感受強加于別人身上

某些人覺得好吃的食物

對某些人來說就是苦不堪言!

 

 

 

以下節錄自醫學網

 images  

你是超級味蕾擁有者嗎?

我們品嚐得到食物的味道,味蕾(舌面上密布的細小乳頭)上的味覺細胞功不可沒。它與食物中的各種呈味物質,猶如鑰匙對鎖孔那般關係契合。食物中的呈味物質溶解於唾液並作用於味覺細胞,經過細胞信號轉導與信息編碼,這些味覺信號被逐級傳遞給大腦,大腦經過綜合分析讓我們有了味覺的感知。

超級味蕾者是耶魯大學的琳達(Linda Bartoshuk)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是指味覺敏感性較高的一類人,他們的味覺敏感性往往高出常人2-3倍。

這是因為,普通人每平方厘舌面上有30-70個味蕾,有些弱勢味蕾者的味蕾不到30個,而超級味蕾者則有70個以上味蕾。超級味蕾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概是20%,而女性中超級味蕾者能達到35%,遠遠大於男性的15%。除了遺傳因素,男性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的偏愛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通常來說,對某種食物的味蕾數量多就代表他對此食物擁有超常人的鑑別能力,比如有著高超的葡萄酒鑑別力的著名品酒師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他的味蕾被讚為“24克拉味蕾”[2][3]。所以,如果你嘗出西蘭花的怪味,很可能你就是一位超級味蕾者,超於常人的味覺敏感性造就了你的挑食。只可惜沒有品西蘭花師這個職業。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測試,在一張紙上打個洞一塊大約4mm*4mm大小的,放在舌頭前端,然後數數看有幾個較大的味蕾,事實上不是那麼容易辨認,所以測試前可以先喝點紅酒將舌頭染色,結果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超級敏銳:超過30個味蕾(約20%)
 
任何味道對你都很強烈,鹹、甜、酸、苦、甚至油味,你通常不會太喜歡有苦味的蔬菜。
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厲害,但味覺敏銳可能讓你沒辦法享受較苦的啤酒或是高單寧濃郁酒體的紅酒。
飲食方面會比較喜好清淡的食物,規矩也較多,不過味覺敏銳也有好處,那就是比較不容易發胖,不過要記得多吃葉菜類。
 
普通敏銳:15-30個味蕾  (55%)
 
你喜歡有苦味的蔬菜,也能接受泥土味和氣味較重的葡萄酒,美國受測者中有50%都落入這個範疇,所以你很可能也是其中之ㄧ。你跟超級敏銳的人一樣都嚐得到苦味,但苦味卻不會讓你覺得噁心,也因此你願意嘗試各種食物。
 
較遲鈍的味蕾:小於15個味蕾(25%)
 
你就算吃超辣泰國菜,眉頭也不會皺一下,也喜歡高單寧的葡萄酒
飲食方面比較偏好口味重、辣度高的食物。
你的飲食經驗和上述兩者大不相同,你朋友在口味上常常吃不贏你。
如果你喜歡喝葡萄酒,味覺還是能隨練習變好,不過就算健康的食物不太好吃,要是記得要多吃。

 

來吧!大家一起來玩!(底下很多舌頭圖,害怕的人可以先閉著眼睛跳過)

實驗開始,其實我也是第一次做這種測試 

IMG_4814

我沒有打洞器,就自己割了一個小洞

記得要放到舌頭前端,因為那邊才是味蕾最多的地方

 

Untitledㄅ 

因為很小,沒辦法很清楚拍出來,只能知道有很多想衝出來的突起物

果然很難分辨

 

然後我就上網看看別人的舌頭

122808499_71n

大顆味蕾很少

 

2012112818573165

味蕾位置集中

 

tongue_02

味蕾集中在兩側

 

2012131182635748  

果然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舌頭

 

20091030115943482  

這是一位知名美食評論家的舌頭

 

Untitled2

這是我自拍的舌頭圖,味蕾雖然不算集中,而是分散的很廣,比較大顆

(本人舌頭長,照片只拍出2/3的舌頭,後面大顆味蕾就少很多)

前端的舌蕾較小顆,數量多且集中,但我無法辨認哪些是真的有效的味蕾

我嚐鹹甜酸跟一般人無異

個人對苦味跟鮮味,或是其他味道跟口感,比較敏感

 

 

 

 

研究顯示:“味覺超級敏感者”的飲食增加癌症風險

新研究表明,味覺超級敏感者感覺蔬菜太苦,因而吃得少,可能導致患結腸癌的風險更高。

新研究表明,基因賦予超級敏感味覺的人比那些味覺較遲鈍的人更容易患結腸癌。

 

耶魯大學的琳達•巴托斯薩克(Linda Bartoshuk)說,與味盲者相當柔和的“淡色世界”相比,味覺超級敏感者擁有異常大量的味蕾,給予他們一個“多彩的味覺世界”。這是指,對味覺超級敏感者來說,許多綠色蔬菜的苦味更強烈,因此他們吃的很少。

她在丹佛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會上發言時說,“這使他們有患上苦味化合物可以預防的某種癌症的風險。”

巴托斯薩克和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馬克•巴松(Marc Basson)針對結腸癌進行了初步研究。研究顯示,患者的癌變息肉數量直接關係到他的品嚐能力。

 

儘管如此,研究也揭示了一些好消息。與味盲者相比,味覺超級敏感者認為高脂肪或高糖食品味道差,因而吃得少,往往比較苗條。巴托斯薩克的同事瓦萊麗•達菲(Valerie Duffy)公佈的研究指出,味覺超級敏感者攝入的脂肪較少,因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無法忍受的苦味

為了區分不同類型的味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包含浸透化學物質6M propothyiourea濾紙的試驗。味覺超級敏感者認為這個東西的苦味無法忍受,而味盲者根本沒有感覺。

研究人員還發現味覺與耳部感染的聯繫。儘管味覺超級敏感者更喜歡吃低脂肪食物,但是那些有耳部感染史的人越來越喜歡高脂肪食物,而且通常較重。

這可能是因為“耳部感染損傷了味覺神經,致使你無法品嚐出苦味。”巴托斯薩克說,“因此,無所謂你是不是味覺超級敏感者。

 

我在長大之後,只要一感冒,耳朵就容易痛,去看醫生

說是左耳朵沒有完全發育好(但長大才覺得不舒服)所以聽力也有點問題

這研究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喜歡吃高糖高脂的甜點,

不過我吃乳酪也會覺得苦,除了鮮奶油這種乳脂肪,只有在快壞掉的時候我才會覺得苦

 

 

永遠不要覺得小孩子是耍任性不吃菜

你的小孩或許不喜歡吃菜,那是因為小孩的味覺比大人敏銳數倍

這時候就要用別的方式讓他吃菜

別用打 用逼的

我從日本人那裡學來的  如何教小孩吃菜

切碎,混在漢堡肉裡,等小朋友不自覺地吃下去後

再溫柔的跟他說,裡面有什麼蔬菜,其實沒有這麼不好吃對吧?

 

 

怎樣成為一個超級味蕾者?

研究者推測,味蕾的種類和數量跟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基因,其他因素,比如胎兒的發育狀況也會影響味覺。早產兒出生時血液鈉離子水平偏低,這會影響他們整個童年時期甚至是成年都更傾向於吃鹹味的食物[5]。

值得一提的是,嗅覺對味蕾的影響也非常大。俗話說“鼻聞香臭,舌嘗五味”,我們能嚐到食物的特殊味道,與嗅覺的協同作用是分不開的。食物的氣味是一系列揮發性的氣體分子,瀰漫在空氣中,是人最先接觸的部分[6]。感冒時,由於炎症反應,鼻粘膜充血水腫導致嗅覺不靈敏,味蕾對食物的靈敏性也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味蕾的敏感性同樣也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干擾,比如心理、文化、經驗等。一種小時候喜歡的食物因一次偶然的食物中毒經歷,可能會使你長大後都不再碰這種食物。同樣小時候不喜歡的食物,後來因為考慮到營養均衡等也會慢慢接受。經驗對味蕾的影響也不容小視,品酒師並非都是超級味蕾,一個味蕾很普通的人如能經過足夠的訓練同樣有機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品酒師,後天累積的經驗會彌補天生味蕾的缺陷。

 

拯救味蕾

味蕾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到45歲以後味蕾細胞逐漸變性萎縮,數量減少,味覺也會慢慢減退。實驗證明,80歲以上的人產生味覺所需要的有效電刺激是20歲人的5倍。

要如何保護我們味蕾的敏感性呢?預防口腔疾病很重要,而且要充分發揮牙齒的咀嚼功能,促進唾液分泌,以增加味蕾敏感性。另外,食物加工過程中不宜多加鹽和糖,因為過量的刺激會降低味蕾對食物的反應。三是平時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促進味蕾細胞的代謝[7]。

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健身鍛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提升味蕾敏感度的方法。

 

 

味蕾的啟發

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以前一樣是笨舌頭,別人說好吃的東西常常沒有感覺

反正就是跟著別人去聚餐,印象很深有一次聚會

我吃到一盤義大利麵,覺得怎麼番茄醬煮得這麼酸

一直到快吃完了,才聞到不對勁,這盤麵已經臭酸掉了

我的舌頭就是笨得這麼離譜,只有蔬菜的苦味,一試便知

即便我俱有某些分辨苦味的能力,但不懂得如何開發

一樣是不懂吃的大粗老

 

 

如何鍛鍊味蕾?

我的味蕾的訓練完全是意外,而且是我很大了以後,才發現原來我也能分出食物的細節

首先要理解的是

味覺是一種全方位的能力,不是單一的味道而已

所謂味覺,對我而言從嘴裡能感受到的就分好幾個層次

如果一個作品能把不同層次給滿足了,通常就會是不錯的作品

 

香氣

香氣大概占味覺的30%吧!沒有香味的食物,通常吃了之後也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味道或許有分酸甜苦辣鹹鮮...等等

但是香氣,卻成千上萬種,溫暖的,新鮮的,陳年的,木質的,刺激的,香的,臭的

就算把字彙用光了,都很難傳神的描述香氣對每個人的印象

在嘴巴裡,食物的香氣也是像香水一樣分成前中後味

可見這是多高深的境界,品味,不能只有吃,鼻子太重要了

這也是為什麼感冒的人吃東西都沒味道的原因之一

因為嗅覺不靈敏了

 

 

口感(觸覺)

口感不只是咬起來的感覺

味蕾邊還有很多小小的舌蕾

柔軟的舌頭,都是能幫我們分辨口感的重要器官

舌頭在一碰觸到食物的瞬間,口感隨之而來

入口即化,粉粉的,酥脆硬乾濕等都是口感的表現

 

甚至,入喉的瞬間!也影響口感,不只是酒而已

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差異是在我去咖啡廳打工

公司要員工每天喝兩杯不同產地的黑咖啡,並寫下心得

(不能喝黑咖啡的人,也可以只喝兩口再吐掉)

當時我對黑咖啡的感受就只有,苦跟酸,每天我都只能在心得處寫上好苦好酸

前輩們都跟我說,喝多了你就懂了,一個月過去了我還是只喝得出苦酸

前輩說,哥倫比雅產的咖啡最好分辨,在吞下去的時候會有卡卡的感覺

這是什麼奇怪的形容?

我照著喝,真的會有卡卡的感覺

那是我第一次,開始在舌上感覺到液態的厚薄

在喉嚨處感覺出澀還是甘,這是一個全新的開拓,原來味覺可以這樣感受

雖說如此,到現在星巴克多種的黑咖啡中

我大概還是只分的出哥倫比亞產的吧!畢竟苦味對我來說實在太強烈

 

而川菜中的辣,跟麻,也是屬於口感的一部份

因為它不能算是味覺,而是觸覺

 

以甜點為例,一個好的甜點通常也會有好的口感設計

而且通常是由上而下的,越上面的越柔軟,越底下的才會越扎實

這樣的搭配除了方便我們分切的美麗,其實在味道的傳遞上也有很大的功能

因為分子的大小結構,加上受到口中溫度的影響

越柔軟越快融化的我們感受的越早 而形成前味(例:慕斯)

較濃郁而強烈的,需要一點時間才會在口中化開的,而形成中味(例:果醬,夾層)

而越需要牙齒咀嚼的,會越晚散發出味道跟香氣,而形成後味(例:塔皮,蛋糕底)

 

味道

味道值得一提的就是和諧度

一道佳餚不會只有傻傻的死甜死鹹,先不管個人喜好

最常見的就是鹹裡加甜,辣裡加甜(糖醋,韓式辣醬等)

或是甜點加鹽(鹽味焦糖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管是酸甜鹹,味道之間的互相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有單方面很強烈,也不算是好味道

 

層次

層次算是以上幾個的集大成

越多的味覺跟觸覺會給我們不同的層次

但是層次之間的數量跟比例也要拿捏

不要弄巧成拙,什麼都太多之後就會形成互相抵消

(像是吃太辣的食物,含一顆方糖可以解辣,抵消辣味)

而太少又會過於單調

建議可以利用比例製造層次

從味覺上來說,量多強烈的可以做主味,量少的可以作為隱味

這樣即使主味只有一兩種口味,但是可以利用隱味製造出混合式的味道

就會有層次,就像熬高湯,同樣是一碗湯,不同的骨頭蔬果呈現的效果就不同

 

說了這麼多,要訓練還是不知道從何下手?



1.製造味覺衝擊的機會

大膽嘗試從來沒試過的東西

我個人第一次對飲食上味覺的衝擊

是在日本的侯布雄米其林二星餐廳,我建議:人的一生至少要吃一次完全不同文化的飲食

那次也是意外,我通常在日本是吃泡麵度日的(方便又便宜)

因為朋友的邀約才去的,因為覺得超級貴所以非常戒慎恐懼的好好的感受了每一口

新鮮的扇貝,野菇慕斯,黑松露,魚子醬...一堆我平常都沒有吃過的東西

用我沒看過的料理方式(魚貝慕斯,泡沫..等)

(當然以現在的美食水準來看,這些食材台灣餐廳也吃的到了

但同時,台灣吃好像也沒比較便宜,攤手)

 

當我第一次碰上20多年來從沒感受過的美味

那就像是病毒衝擊著大腦,一瞬間把腦子中的美味資料庫,全面升級

面對食物,我通常只分的出喜歡不喜歡,而不是好吃不好吃

那一天晚上,好好吃這三個字不知道從我嘴裡蹦出多少次

真的很感動

 

*如果有看過吳寶春的柔軟成就不平凡的朋友,其中那位師傅帶他到處去吃美食

去增加自己的視野,去擴充自己的美食資料庫,去理解什麼是“美味”的時候

大概就像我這個意外的晚餐吧!

 

第一次在甜點味覺上的衝擊也是在日本

日本的的Pierre Herme 

是第一次吃到ispahan,就是他那最出名的玫瑰荔枝覆盆子

也是讓我瞬間折服,做甜點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甜點讓我直接把“超好吃!!!”說出口

就是那顆蛋糕,讓我至今都奉PH為神

 

但是味覺的衝擊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時候就算很用心地品嘗

還是一無所獲,很像味覺冷感,但是如果有機會碰到等級很高的甜點

就會像是吃了大還丹一樣,品味功力大增

可惜我此生至今只有這兩次體悟,之後再去吃,也都不如第一次感動

不過這樣的經驗真的是打開了我味覺的大門

 

2.利用對比性建造個人味覺資料庫

  連喝水也有味道的差異,礦泉水,過濾水,自來水

光是水都有質地的不同,厚薄的差異,礦物質不同嘗起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有沒有試過一次嘗試同性質的兩種產品?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懂分辨

那是因為從沒有一次擺在一起比較過,分次分次的試吃試喝,會受很多因素影響

 

本身資料庫還不夠健全的人,可以嘗試看看,一次買兩間“不同店”的“相同甜點”

例如芋頭蛋糕,檸檬塔,試試看,一吃就會立刻感覺兩者的差異

就連同一株的薄荷葉,嫩葉跟綠葉的香氣也是截然不同

不是大家不懂分辨,是沒有同時放一起分辨,我們不是機器

很多東西不是嘗一次馬上就記住,但是只要用這種方法

任何人都能馬上分辨優劣,進而記憶,抓出一個比較值

 

例如,現在想像吃義大利麵,我們大概都能稍微回憶起某個味道

但是每次吃的義大利麵都一樣味道嗎?不可能吧?

那為什麼每次吃味道不同,卻沒辦法把不同的味道給回想起來,或是記憶起來?

只能記得一個主要的味覺,其實是因為這些差異不夠大,更缺乏比較值

但如果有比較值,A店的比較酸,B店的比較香等

味覺記憶就容易建立起來

 

如果你不想一次吃兩個一樣的東西,覺得太多,可以找朋友一起分享

或是可以直接對比原物料,檸檬餡跟檸檬汁,餅乾跟塔皮等等

等基本原物料味道的資料庫都建起來之後

就可以單買來感受

 

在比較中,要放開心胸的嘗試,不要因為品牌或是價格受影響

只有你自己喜歡不喜歡,這很重要,因為每道佳餚甜點在創作的時候

設計者不是以個人為出發點,而是大多數人

所以每當我吃到很受歡迎的甜點的時候

我會去想,為什麼大家喜歡這款甜點,如果我不喜歡,我跟別人的差異在哪裡?

至少,要先了解自己的喜好,然後品嚐的時候,必須要把你的個人喜好篩掉

 

這就像一個吃重鹹的廚師,在料理食物時,絕對不能把菜煮的重鹹

這是一個專業的表現

同時必須理解文化性,才能公正地去看待這甜點或料理

我不論到哪個國家吃甜點

我都會想,恩,這就是當地人喜歡的甜點

不要評斷好不好吃,因為世界性的口味,好不好吃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而是個人喜不喜歡,習不習慣?

那為什麼他們會喜歡呢?氣候?濕度?搭配的食物?飲食飲水飲酒飲茶習慣?

有很多很多值得深究的問題

然後帶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咀嚼,去內化

 

 

3.不讓味覺疲乏

有人說,鹹的跟甜的混在一起吃很怪

可是我滿奇怪的,我吃東西味道很少混合成另一個味道

兩個就是兩個,不會在我嘴巴裡打架

而且通常會很有層次,味道會一前一後的出來

吃甜點是甜點人的一大功課之一

我每次都會買三種以上的甜點,輪流交換吃

不然我會忘記前一個吃的味道,而且通常第一口味道最強烈

第二口就會變淡,有的時候隱味會在吃到後面時不見

就要跳換去吃別的,喝水等等,重新恢復味覺的刺激

所以我常常鹹的吃完吃甜點再吃鹹的再吃甜點再...

然後就胖很快,因為味覺都不會疲乏,可以吃很多,哈哈

 

還有就是我不抽煙,不喝太高濃度的酒(也很少喝)

也不吃辣,茶跟咖啡,飲料也喝不多

太刺激的東西基本上就不太碰,不然味覺很快會遲鈍掉

 

4.龐大的經驗

經驗只能一點一點累積,人不太可能每天都有最好的飲食經驗

只能靠經年累月地累積,而且很多東西要重複吃好幾次

我吃甜點至今,從傳統甜點,便利商店,學校,到各大名店

有機會吃就從來沒放過的,吃過的 各式甜點 X 口味 X 種類 就超過一千種

但感覺也才吃了一半左右,畢竟甜點世界實在太廣大無邊了

 

 

結語:

說穿了超級味覺者四個人裡面就有一人,也不算多難得的事情

而且味覺訓練最主要還是在個人,品味的訓練

但是只要有訓練,一定可以有進步

然後主旨還是要大家理解小朋友是天生的超級味覺者

千萬不要再錯怪你的小孩啦!

 

 

 

 

 

 

 

 

 

arrow
arrow

    linda琳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